长春工业大学是国内较早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院校之一,197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;1998年更名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;同年获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点,被评为吉林省重点学科;2005年获批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学位点,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第二学位点;2006年被评为为吉林省“十一五”重点学科;2007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(专业)被评为吉林省十一五特色学科(专业);2010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(专业)被评为国家级特色学科(专业);2011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被评为吉林省“十二五”优势特色重点学科,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评为吉林省“十二五”特色专业;2013年吉林省首批“品牌”专业;2014年与美国波特兰大学联合开展的“2+2”培养模式获教育部批准;2015年被评为吉林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;2016年吉林省专业综合评价中排名第四;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为C;2018年学科被评为吉林省高水平学科A类;专业被评为吉林省高水平专业A类;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,2023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。
经过近46年的建设,专业在教学、科研、工程技术创新、高层次工程人才培养等方面特色鲜明,充满活力。打造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,以中青年为骨干,年龄、职称、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。现有教师26人,其中教授2人,副教授10人,讲师14人,具有博士学位的有14人。吉林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师1人,吉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人,吉林省名师工作室1个,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3个。
专业现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、省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,以及吉林省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1个。校内建有5个研究室、1个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、15个设备先进的专业实验室和1个专业资料室。此外,还建设了5个产学研合作基地,并在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、大连、沈阳、长春等地建立校外实践基地44个,每年为学生提供逾500个实习实训岗位。
2020年以来发表教科研论文40余篇,主持教科研课题30余项,获得发明专利2项,获吉林省教学成果奖6项。
专业每年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、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、软件杯设计大赛、蓝桥杯、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、数学建模大赛等科技创新活动,每届学生具有参加各类竞赛的经历占90%以上,在学科竞赛中获奖的学生人数占50%左右。2020年以来,学生在国家、省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300余项,指导学生立项国家、省、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60余项。
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,培养宽口径、厚基础、重工程开发、高素质,具有多种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。采用3+1培养模式,学生在校期间在掌握专业基本理论、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,在企业学习实习一年,完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。
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,专业注重结合工程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、创新精神、责任感和处理问题的能力。形成了一整套符合时代要求的,素质、知识、能力协调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。专业突出系列精品课程、精品教材建设,现有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、国家级精品课1门、省级精品课6门、省级优秀课10门、省级在线开放课2门、省级校企合作课1门。出版教材14部,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、国家级规划教材5部、其他一般教材8部。
专业现已发展成为以人才培养为核心,以人工智能及应用、软件工程、云计算与大数据分析、嵌入式系统及应用、生物医学图像处理、生物信息学为科研方向,以服务于信息产业、行业需求为重点,招生规模较大的专业。